网站目录
重要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重要通知>>正文

转发通知:破除“四唯”,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


2020年11月23日 09:15  点击:[]

科技部:破除“四唯” 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

  湖南省科技厅 kjt.hunan.gov.cn   时间:2020年10月28日  

2020年10月21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介绍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进展情况 会上,王志刚透露 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上,将进一步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措施 并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同时 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试点“包干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 此外,将改革院士制度 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导向。

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对于科研人员的管理制度完善 王志刚提出,将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 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王志刚提出 要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管理制度,在出国、兼职、离岗创业等方面不简单套用行政人员的管理方法 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他强调,要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措施 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七项行动,推动解决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 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值得注意的是 王志刚强调,要改革完善院士制度 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导向。同时 积极推动科技界学风作风转变,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完善联合惩戒机制,严肃查处了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基因编辑婴儿等一批典型案件 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

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试点“包干制”

针对科技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 王志刚在会上提出,要深入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具体来看 首先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将项目管理交由专业机构负责。同时 我国也将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简化预算编制 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试点“包干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 让科研经费更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

据介绍 我国积极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与实施的占75%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150%提高到175%

在科技领域也同样大力度开展“放管服”改革 王志刚在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已推动44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扩大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 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此外 还建设了一批面向市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孵化体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下午2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请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副秘书长贺德方、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情况 并答记者问。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先生 请他向大家介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关情况 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 科学技术部副秘书长贺德方先生,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先生 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先生,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先生 首先我们有请王部长作介绍。


王志刚:

女士们、先生们 媒体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媒体朋友们一直以来对科技工作的客观专业报道 感谢你们对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很高兴与大家见面 就“十三五”科技创新进展进行交流。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冲刺攻坚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迫切需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界落实新发展理念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坚持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中进一步检验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力水平、科技储备和应急应变能力,特别是中国科技人员所展现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职业操守、学风作风 让人尊敬并难以忘怀;同时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进一步增强了创新发展的信心和韧劲!

王志刚:

这里与大家分享几个数据 过去五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 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 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 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整体上 我国科技创新实现量质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五年来 我们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 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北斗导航全球组网、C919首飞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磁约束核聚变、散裂中子源等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国家实验室加快布局 对高水平科研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 我们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科技重大专项成功收官,移动通信、新药创制、核电等取得重大成果 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5G、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等加快应用。北京、上海、粤港澳等科创中心加快建设 21家国家自创区和169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8.1万亿增长到12.2万亿 五年增长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从7.9万家增长到22.5万家 尤其在这次疫情过后恢复生产,支撑经济平稳运行工作中 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各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1-6月 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 利润总额3515.8亿元,同比增长17.7% 新增注册企业22.3万家,同比增长11.9% 创新创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王志刚:

五年来 我们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 推进国家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完成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 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资源共享、评价奖励、收入分配等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科研人员减负七项行动 大力推动作风学风转变。科创板、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众创空间等为创新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五年来 我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 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探索引入国际同行评价。推动建立工作许可、人才签证、永久居留转换衔接机制 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

五年来 我们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 进一步加强政府间创新合作对话,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港澳开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稳步推进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深入实施。

这些成就的取得 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得益于各地方、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借此机会向全体科研人员及科技管理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 也特别感谢包括媒体朋友们在内的社会各界和各国朋友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未来五年 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四个面向”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为早日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下面 我很高兴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进一步交流,谢谢各位

胡凯红:

谢谢王部长 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科技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基础研究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曾经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请问一下科技部是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另外,在“十三五”期间 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进展?比如说“从0到1”的原始创新有哪些比较突出的成果?接下来,我们将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哪些新的部署?谢谢

王志刚: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们知道整个科研,基础研究是总开关 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中间,基础研究起到了最初的源头活水的作用 另外,基础研究的能力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 所谓先发优势往往从基础研究开始,人们的科学发现 人们对规律的掌握,人们对科研方法和科研范式的总结和应用 这些都是一个国家科研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也是基础所在 “十三五”期间,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 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适应国内外环境发展变化 把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研发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突破口,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 更加注重原创导向,更加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基础研究的问题 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一体化部署和全链条实施,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 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制定《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实施《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这些很多都是在国家层面历史上第一次发文专门加强基础研究 专门强调从“0到1”基础研究,专门强调数学的重要性等等 同时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印发《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围绕量子科学、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等重点领域部署了一批基础性的研究项目,成功发射了“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 这些都是针对量子、暗物质的科学实验卫星。在铁基超导、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异构融合类脑芯片、手性分子合成、异源杂合干细胞、石墨烯可控折叠等重要领域 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培育了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王志刚:

二是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投入 持续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央地联动、税收杠杆等方式推动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投入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9% 大大高于整个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增幅。2019年的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历史上首次达到6%

三是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 部署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了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 支持建设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 9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推动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 4000余家单位、10.1万余套大型科学仪器和80多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纳入了开放共享的网络。

下一步 我们将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整个国家科技工作的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要改革完善项目形成机制 基础研究很重要的是能不能准确地提出和描述问题。探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机制 建立对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 为科研人员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持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 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 近几年来咱们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很多改革文件和措施,请问这些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方面咱们还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王志刚:

谢谢您的问题 科技工作是两条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 一条线是科技创新,一条线是科技体制创新 两个“创新”要两个轮子一起转。改革和创新是密切相连的 改革对着生产关系,创新对着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服从并且能动于生产力 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工作中把改革和创新统筹起来考虑 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我们相继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部署了143项科技改革的措施 我们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以建设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 科技工作体系化建设、体系化推动、系统化布局。因为科技在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建制性的力量 并且被摆在国家工作的核心位置。以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主要着力点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形成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系统布局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从法律、政策、措施到行动的完整落实体系 进一步释放了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巨大潜力。

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围绕国家战略急需 完善科技攻坚和应急攻关的体制机制和组织体系。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满足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研发攻关需求,组织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 坚持实战应用导向、科研与临床结合,取得了一批务实管用的科研成果 为取得全国疫情防控胜利,在有用的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出台若干政策规定,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2019年,全国技术交易市场超过1000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迈向2万亿台阶,是2012年的3.5倍 搭建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新平台,在上海证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 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185家,市值超过3万亿元 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基本都是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积极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与实施的占75%,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150%提高到175%。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 推动44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扩大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 建设了一批面向市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孵化体系。

四是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 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管理制度 在出国、兼职、离岗创业等方面不简单套用行政人员的管理方法,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措施 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七项行动,推动解决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 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改革完善院士制度 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导向。积极推动科技界学风作风转变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完善联合惩戒机制 严肃查处了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基因编辑婴儿等一批典型案件,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

五是深入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针对科技资源分散、重复、低效问题 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将项目管理交由专业机构负责。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 简化预算编制,提高间接费用比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试点“包干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 让科研经费更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

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落实还不平衡、不到位 一些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得到根本破除,需要进一步攻坚克难 总书记讲,改革永远在路上 要把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抓落实、补短板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社会文化环境 为跻身创新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完备的体制机制保障。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我们知道“十三五”期间又有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我国高新技术领域有哪些典型的成果?他们在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突出表现?谢谢


秦勇:

首先谢谢您的提问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您关心的情况。“十三五”期间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来给予有力支撑 科技部按照“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发展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重大成果 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十三五”期间 科技部加大了战略性高新技术的超前部署,在超级计算、轨道交通、量子信息、增材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在超级计算方面,我国继续保持优势 在世界超算Top500排名中,我国超级计算机台数占到45% 同时,在研制完成E级原型机的基础上 正在向E级超级计算机进军。在先进轨道交通方面 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已经在试验线上完成系统联调联试 时速400公里以上速度等级高速动车组样车今天在长春正式下线。这些突破将使高铁这一“中国名片”更加亮丽 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墨子号”和“京沪干线”的实验 构建了首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二是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 通过加强高新技术的重点布局,在新能源汽车、移动通讯、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有力地引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方面 通过在电池、电机和电控方面的重点研发布局,促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上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目前 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了400万辆,占全球50%以上 在移动通讯方面,实现了5G技术的领跑 5G核心专利数占世界第一,并率先实现了5G商用 目前我国5G基站数已经超过60万个,用户数已经突破1.1亿 在新型显示方面,通过大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使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整体竞争力得到了快速提升,2019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销售超过3000亿元 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

三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面向港珠澳大桥建设 通过系统布局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为大桥的顺利建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面向川藏铁路建设,一方面积极为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另一方面超前部署重大装备研究,集中攻克了硬岩隧道掘进装备整机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 将为川藏铁路这一“世纪工程”建设提供自主装备支撑。

下一步 在“十四五”高新技术发展的规划布局上,科技部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面向”的指示精神 按照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着力解决“高质量发展需要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一是加强前瞻部署和大力发展以智能技术和量子技术为特征的新一代高新技术 打造我国高新技术先发优势。二是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关布局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新技术成果供给。三是加快培育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 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谢谢大家

  光明日报记者:关于科技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有没有最新的进展?这个问题想请领导介绍一下 谢谢。


吴远彬:

谢谢你的提问 此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成立了由科技部牵头的科研攻关组,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可控”的防控需求 聚焦病毒病原学、检测技术和产品、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五大主攻方向,组织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统筹推进科研攻关 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我们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原 并向世界分享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为各国开展新冠病毒研究、诊断试剂研发、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提供了条件 病毒序列发布之后14天之内,完成了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应用 快速实现检测试剂从无到有的突破,并持续提升核酸检测产品的性能 目前我们国家检测试剂基本能满足当前疫情防控不同场景的检测需求。

在疫情防控期间 迅速筛选评价了多种治疗药物,形成了磷酸氯喹、恢复期血浆、干细胞、中医药等有效的药品和诊疗技术 为不断完善诊疗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提供了支撑。大家都非常关心疫苗的研发 我们本着安全、有效的要求,科学有序地推动疫苗的研发 目前我国有五类13个新冠疫苗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是全球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国家 其中4个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整体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

在疫情防控期间也加强了一些基础性工作 包括成功研制了多种新冠肺炎动物的模型,为明确致病机理和传播规律 推动药物和疫苗从实验室走向人体临床试验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是科技界拼搏奉献的结果 也和在“十三五”期间,科技部把民生科技摆在科技工作全局更为重要的位置 制定了专项科技规划,加强生命健康领域的创新布局 聚焦重大疾病防控、生殖健康、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等重大的民生问题,加大投入 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有关。谢谢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水平,请问“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哪些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高端人才培养还有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有哪些进展?谢谢


许倞:

谢谢这位记者 “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我想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科技人才结构更加优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十三五”期间 研发人员总量增加了100万人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5年的48.5人年提高到2019年的62.0人年 这表明了通过深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人才计划,强化了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 加强对青年人才培养,专门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计划项目中 设立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项目。人才结构更加优化 涌现出一批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国际组织数据显示 中国(含港澳)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从2015年的168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735人次 增加了3.4倍。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2019年高被引论文数为30755篇,比2015年翻一番 占世界高被引论文数20%,位列世界第二位 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地理学的维加奖、物理学的菲列兹奖,以及化学领域的亚瑟·科普学者奖等国际重要奖项

第二 在基地平台方面,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布局 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为我们国家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强化,这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部分 2019年,有507家中国企业入围国际组织认定的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这507家企业集中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领域,2019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22.5万家 比2015年增长了1.8倍。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我国的国际PCT专利申请量从2015年的3万件,增加到2019年的5.9万件 跃居世界第一。企业的成长也离不开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过去的五年,科技金融快速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外部资源,刚才提到上市公司 截止到10月14日,我国已有183家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173家,资本市场与科技企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和相互支持

最后 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形成。尤其过去的“十三五” 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近期又开始启动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有一个评估,中国有17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 其中,粤港澳湾区、北京、上海进入全球创新集群前10位 这都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总体能力提升的表现。谢谢大家

  中国新闻社记者:大家都知道 中国今年有个目标就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方面,我们的第一生产力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下一步在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方面 怎么进一步发挥科技的作用?谢谢。


贺德方: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你说的很对,党的十八大以来 科技部党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组织动员全社会的科技力量 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科技扶贫扎实推进 我想从科技行业系统推动和定点扶贫全面发力这两个层面来回答你的问题。

科技行业系统推进科技扶贫工作 一是聚焦农业产业的技术瓶颈,精准赋能扶贫产业 五年来,我们实施了3.76万项科技成果 有5万多项新品种、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使贫困地区的产业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提升 二是瞄准扶贫地区科技人才短板,精准选派科技人才 组织各级各类的科技人才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科技特派员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三是瞄准贫困地区的科技资源短板,精准整合创新资源 在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创新平台,初步统计有1152个 促进了科技要素向贫困地区的流动。

第二 全面着力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工作。科技部的定点帮扶工作 实际上我查了一下资料是始于1989年,目前已经累计派出了30届科技扶贫团 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以来,科技行业管理系统实现了“四级联动”工作机制 通过引育人才、转化技术、支撑产业,5个定点扶贫县包括井冈山、永新、屏山、柞水、佳县 已经全部脱贫摘帽。其中井冈山2017年全国率先脱贫 2016年以来,我们在这5个定点扶贫县累计投入了2.2亿元的帮扶资金 引入帮扶资金超10亿元,井冈山的蔬菜、永新的桑蚕、屏山的茶叶、柞水的木耳、佳县的小杂粮等特色扶贫产业已经形成规模 充分展示了“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 有力印证了科技扶贫的精准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我现在还是部里第30届陕西扶贫团的团长 我也想讲两个小例子。

第一 近年来科技部通过帮助陕西柞水县创建创新型县(市),木耳大数据中心、院士工作站等3个创新平台 带动了30个示范基地,实现了木耳产业年产值近3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第二 我们在2017年将“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在陕西佳县全面推广,不久以前志刚部长批准我到佳县去调研 我亲眼目睹了这项技术在今年陕北大旱之年实现了稳产增收,稳产是很不容易的 对照组差别非常显著,售价还有很大的提高

下一步 科技部将进一步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发挥科技优势 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谢谢

王志刚:

我稍微补充一下科技部的扶贫工作 历史上从1989年开始,率先摘帽的是井冈山 科技扶贫讲扶志、扶智,志气和智力是相连的 当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看待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主见了 处理问题有自己方法的时候,这个人的志气、底气就会足一些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通过科技来使人的知识提高、技能提升 同时使他有志气,来把自己的贫困脱掉 而且更有可能帮助其他人一块脱贫。

第二个补充 科技部近些年还在做一件事情,组织动员东部发达地区创新资源与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精准结对帮扶 开展了科技支宁、科技兴蒙、科技入滇等活动。科技不仅要在宝塔尖上有新的发现 也要在整个国家建设、民生改善、国家安全等方面有全方位的提升、支持和服务。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我的问题提问给王志刚部长 请问科技支持大湾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还想请问一下对“十四五”科技创新方面的规划有怎么样的思路和考虑?谢谢。

王志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的重大区域战略 大湾区建设的成败,如果有若干标准的话 科技的发展、科技的渗透扩散以及对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民生福祉的改善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大湾区建设中 一个很重要的规划就是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规划,在这个规划中 怎样把粤港澳三地科技优势以及与全国其他科研力量结合起来,以粤港澳为中心 从科研到技术到产业到人的提升以及到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 在大湾区怎样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一个区域发展的好不好、质量高不高 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哪些人来、哪些企业来、哪些研究机构和大学来建设,什么样的人来肯定就做什么样的事情 所以在大湾区的规划中也要以人为本,提供一个好的有利于科研的环境 搭建一个有利于人的成长与人的价值实现和国家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好平台,这是在编制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思路

我们现在已经和香港、澳门、广东省、深圳市等在一起 以及和科技界、产业界、地方政府在一起,就科技创新这件事情来形成一个顶层设计 下一步,在如何制定好规划 形成一个好的政策法律和文化社会环境,实施若干个具体措施 建设有利于集聚科技人员的平台,有利于支撑地方发展的科研基础设施等方面 都会进一步落实,到时候请你们关注 关于大湾区的建设,还是那句话 科技是决定性因素之一,科技的成败从某种意义来讲也决定了大湾区建设的成色 谢谢。

  总台CGTN记者: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这也波及到的科技领域。想请问在“十三五”期间 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上取得了哪些进展?同时在新的形势下,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新的部署?谢谢

王志刚:

谢谢您的这个问题 首先不仅是波及了,真正讲现在国际竞争中间、合作中间 科技都是重要内容。在竞争方面科技已经变成一个主战场了 这一点我们也不用回避,中国很多企业 主要是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人员受到一些排挤、打压。但是我想 科技本身按其规律来讲肯定需要国际合作,需要科学共同体 因为科学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共同可以理解的语言。另外还有一句话 搞科研,关门搞是不行的 中国讲文绉绉一点的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从这一点讲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而科技在改革开放中间始终走在前面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改革开放40年包括“十三五”以来 中国既是科技开放合作以及整个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也是国际科技进步和造福人类的贡献者和推动者 我们这两个角色实际上是一体的。“十三五”期间 我们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推动中国科技界和世界各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全球性问题等多个领域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共同增加人类社会的公共知识和集体智慧

一是打造全方位、深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 加强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的科技交流合作,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 广泛参与和推动多边机制的科技创新议题磋商和务实合作。目前 我国已经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 并且这种协定都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也参与了涉及科技的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二是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大洋发现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积极承担项目任务 深度参与运行管理。在解决重大技术和工程难题中主动作为 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聚焦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加快启动由中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 实现了从最初的少量参与到重要参与再到主动发起的角色转变。

三是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总书记在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都提出了这样一个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是科技人文交流,第二是共建联合实验室 第三是科技园区合作,第四是技术转移转化 我们已经累计支持8300多名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培训学员18万人次 启动建设3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与8个国家建立了官方的科技园区合作关系 建设5个国家级的技术转移平台,启动了中非科技创新合作中心 在联合国南南合作框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 基本形成“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 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活跃在国际科技舞台,为解决全球重大问题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 比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国认真履行国际义务 积极推动科学数据和信息共享,搭建面向全球的开放科学共享服务平台 为175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服务,累计数据下载量超过了1.6亿次 向国际社会分享了中国的抗疫经验,加强了疫苗、药物、检测等方面的国际联合研发合作 助力全球抗疫,包括刚才讲的动物模型 中国也是走在前面的。前不久中国宣布正式加入由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世卫组织牵头组织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切实履行向全球提供疫苗等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

面向未来 中国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的意愿将更加强烈,这一点是我们始终坚持的 这是刚才一开头讲的,科技必须国际合作 步伐将迈得更大,推动政府间、民间等不同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推动“一带一路”加快迈向创新之路,与各国携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挑战 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多便利化条件 在开放合作中与各国实现互惠互利,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切实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创新使命。

  中国日报记者:社会上高度关注科研生态和科研诚信等问题 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请问在科技界作风学风建设方面 目前我们现在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措施?谢谢。

贺德方:

感谢你的提问 我想回答你的问题之前说一个观点。优良的科研作风和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的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 科技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作风学风建设摆在事关科技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 刚才志刚部长在发布词当中对这些也作了介绍。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全力推进

在宣传引导方面 编辑出版《科学家精神》丛书,开设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宣传专栏 大力宣传优秀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和创新事迹,特别是在这次疫期间 科技部联合其他部门发布了“五倡导”,倡导科技报国、倡导严谨求实、倡导潜心钻研、倡导理性质疑、倡导学术民主 积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的第一线 反响积极。

在环境营造方面 科技部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建立信任为前提的激励机制 不断的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破四唯”的系列文件 开展7个专项行动,减轻基层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坚持信任不是放任、宽容不是纵容 加强监督和约束是为了更好的信任和宽容,我们出台了科研诚信案件的调查处理规则 科技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划定红线 明确界限,统一尺度 加强监督。

在严肃惩戒方面 对于论文造假等科研违规行为,我们的态度一贯是鲜明的、坚决的 那就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绝不姑息。今年9月16日公开通报了几起科技违规的案件 刚才志刚部长还介绍了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的处理,以后将形成常态化的通报 就是要强化警示、形成震慑,让守规者一路绿灯 违规者处处受限。

“十三五”以来 科研作风学风治理的各项举措有效实施,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浮夸浮躁、急于求成、学术不端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的 作风学风治理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的转变政府职能 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这样一些创新主体要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 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学术管理,对不良作风学风和违规行为要敢于“亮剑” 敢于“揭短亮丑”,敢于严肃处理 广大的科研人员要继承优良传统,恪守科研规范 珍惜学术声誉。科技部将与社会各界和广大科研人员一起携手努力 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守护好科技工作“生命线” 推动我国科研学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胡凯红:

王部长有补充吗?

王志刚:

最后对媒体朋友表示感谢 同时也谢谢你们今天的时间和你们的问题。谢谢大家

胡凯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谢谢王部长,谢谢四位发布人 谢谢各位。


上一条:转发通知:中科院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
下一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到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处考察走访

关闭

版权所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处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电话:0731-88228186  邮编:410205
ICP备案号:湘ICP备05000548号